民政部祭扫办明察暗访北京清明节祭扫现场
今年的清明节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加上清明节假期仅有一天,面对“时间短、流量大、空间小、密度高”的可能特点,清明祭扫秩序怎样、各地应对如何?4月5日清明节当天,本报记者跟随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主任、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一行,以“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来到北京有代表性的清明节祭扫现场走访调查。
清晨,一场春雨将首都北京的上空清洗得纤尘不染,环线公路两边的树梢和枝蔓上,嫩芽、花瓣簇拥着,仿佛要炸裂开一般。9:40,从地铁和公交下来,去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人民公墓的人流源源不断。远远地,记者看到各个路口都有交警、辅警和志愿者在疏导交通,每个交通道口和分流地段都有高大、清晰的祭扫导引牌,时不时有路人停下来打听路线,工作人员礼貌而耐心地进行解答……人、车分流,秩序井然。
去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路上,被铁栅栏隔出两条进出通道,安检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既挡雨又避风的白色帐篷,工作人员一边礼貌地递上黄白菊花,一边提醒祭扫注意事项。停车场里,这时前来祭扫的车辆最为集中,广播提醒大家尽早离开聚集区并告知各园区方向。革命公墓骨灰堂前,几位手擎少先队旗、笔直站立、斜挎绶带的少先队员引得人们自发合影留念,这已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我为英雄来站岗”的网红打卡地,也是石景山区委教育工委、少工委与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同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
在公墓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来到北京市清明指挥部,上楼的途中偶遇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陈晓亮处长、张立友副处长和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的负责同志,据介绍,市委书记尹力、市长殷勇刚刚开完清明节祭扫工作调度会,对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委副市长和另一位常委任总指挥长和副总指挥长的清明节祭扫工作指挥部,各区县都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协调机制,要求民政、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协调联动,确保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平安有序。
据介绍,八宝山革命公墓今年推出了36项惠民利民便民举措,包括免费为烈士墓擦碑、骨灰暂存、提供政德教育讲解服务以及清明期间为烈士墓敬献鲜花、远程代祭等。记者在现场看到,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借用共享轮椅。除此以外,时空邮箱、寄语墙也颇受欢迎。一位老妈妈正在一张信笺上认认真真写着什么,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种“水溶祭祀”的新型追思方式,逝者家属在信笺上写上特别想说的话,在工作人员规范礼仪引导下,或叠成纸船,或叠成千纸鹤,或轻轻投入水中,只需两三分钟,这些寄托着哀思的信笺就会完全溶解于水。而旁边的小鱼依然上下游动。“愿亲人在那边永远开心,我们在这边永远祝福您。”“您们在那边一切都好吧?现在我的学习很有进步,父母工作也很好,放心吧,就是很想念您们!”信笺上的真情表达令人动容。
公墓各园区里,到处都是手捧鲜花、静默哀思的人们,许多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往来其间。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自清明祭扫以来,他们91名志愿者几班倒,24小时听候清明指挥部的调遣,“保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身影”!
就要离开八宝山公墓的时候,看到了北京市海葬和自然葬办公室,王金华司长一行迅疾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密集人流、车流中拐进了办公室内,以普通来访者的身份询问了值班人员,工作人员的回答令人兴奋:“春节以来,我们这儿每天大概有20多人报名参加海葬或自然葬,这种生态安葬方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10:30,八宝山人民公墓里也是人头攒动。取水池边,放置着一排排使用后自觉洗刷归位的水桶,这也折射着一座文明城市的道德水准。
记者在便民服务台前看到,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提供印有“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手提袋环保低碳,祭扫群众还能免费获得描碑颜料和毛笔,除了每人限领一支菊花,鲜花售价3元/支、15元/盆,还有平价花篮、花圈,许多市民争相采购。
业务大厅外的广场上,停靠着一辆急救车和一辆随时待命的消防救援车,车上人员整装就位,警惕关注着周边情况。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内容,传递着一种温暖的力量。
八宝山人民公墓主任李金升听说我们来到公墓后,从墓区匆匆忙忙赶过来与我们握了个手,介绍了一下今年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情况:“今年人数虽然与往年相比有增加,但大家井然有序,非常配合支持公墓采取的安全措施,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情况。”
临近中午,离开八宝山地区去往太子峪陵园的车流不见减少,沿途不时看到疏导交通的警察和戴着各类袖标的志愿者。
12:10,京城西郊的太子峪陵园周边,一派祥和景象。穿著制服的保安和工作人员分发有关太子峪陵园介绍、北京殡葬服务指南、骨灰自然葬、骨灰海葬、数字安葬墓位等小册子,“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拂袖清明祭……绿色文明祭扫,理性表达哀思,自觉摒弃在街头、路边、广场、林区、草地焚香烧纸等不文明行为……”《清明节“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时代新风。
进到太子峪陵园里,一座青砖灰瓦、颇具现代感的小院引起了调查组一行的注意。原来,这是今年太子峪陵园重点推出的“数字科技殡葬”服务。在这里,不仅有7间融合了数字科技殡葬和立体骨灰存放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立体化墓室,而且有一个可以以声光电及元宇宙数字技术展现生命历程、家风传承的沉浸式殡葬礼仪厅,还有一个兼具水吧、书吧、心灵抚慰功能的综合服务厅。
体验了数字九礼演示,听取了数字墓室功能介绍,了解到自试点以来仅太子峪一地就租售出了114套数字墓位,王金华司长对数字殡葬综合服厅里“每一个生命都有闪光点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纪念”的服务理念深为认同,他说,这句话深刻阐释出了殡葬的公益化属性,也给我们出了一个课题——生命文化确实值得好好研究、数字科技要与现代殡葬深度融合,最终要让普通群众从中受益。
14:30,太阳钻出了厚厚的云层,太子峪陵园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传统墓区、自然葬式区、立体葬区、碑林区等,仍有一些祭扫的群众手捧着鲜花向里边走去。据太子峪陵园经理王碧介绍,自3月18日北京进入清明集中祭扫以来,陵园已接待了近15万祭扫群众,仅4月5日清明节当天上午,就接待了1.5万余人次。“比去年疫情期间几乎翻了一倍,因为今年各项准备充分,相较往年压力反而没那么大,一切都很平稳。”
返回民政部的路上,王金华坦言,看了北京几处公墓,一路所见所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非常扎实,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看了放心、暖心!”
而稍晚记者从北京市清明指挥部获得的一组数据验证了这一点:4月5日当天,北京全市民政系统共上岗开展服务保障3.7万人;市公安局部署警力3562人,维护祭扫现场秩序;市公安交管局部署设置交通维护岗位322处,出动警力803人,确保交通运营安全;首都精神文明办组织805名引导员参与清明祭扫服务,发放宣传材料1.9万份、照顾老弱病残孕3563人、咨询指路1.4万人次、服务群众约24万人次;公交集团途经18处陵园墓地的115条公交线路共计出车1691部,发车6315车次,运送23.96万人次;市应急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共派出12个检查组,检查各类单位17家……这个清明节,首都北京的祭扫工作文明、祥和、平稳、有序。
中国社会报 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