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祭祀活动价值几何?论春祭活动的衍生集会-北京白事通网

古代的祭祀活动价值几何?论春祭活动的衍生集会

2020-04-26 08:52:05 白事通

中国古代对于祭祀有着高尚的情感,在古代祭祀的对象往往是天、地、人、神、鬼。这种祭祀有着很多分类。有的是在发生一些特殊事情的时祭祀,例如旱涝灾害时祈求于天。有的是在重大的节日时进行祭祀,例如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就是保佑来年有一个好收成。中国古代的祭祀繁多,祭祀流程复杂,自先秦之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祭祀体系,在先秦的祭祀中春祭有着怎样的方式和情形呢?

北京白事通墓地网

一、古时庶民和王朝同时举行祭祀时所祭祀的方式和地点都有很大差别

在古代若是祭祀时间若按季节来分,四季皆有祭祀活动。据《礼记·王制》所载:“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而在这些时祭中,春祭作为一年之始,相对来说更为的重要。春祭的祭祀有很多,在宗庙或者室内的有正祭、间祀、追亨等,而在外面祭祀的则有郊野春祭。

看过鲁迅先生文章的人,应该对于那篇写春社的文章有一定印象吧。其实春社自古有之,春社其实是社祭的一种,主要是在春天的时候祭祀掌管大地的土地神。而在夏商周时期社祭在王朝和庶民之间是分开的,王朝采用的祭祀更为庄重和隆重,民间多数是进行社神祭祀。王朝的祭地仪式一般会选择在大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而民间则会在郊野进行祭祀。

在秦朝时期,社神并不是家家都有,而是包括士在内的士以下官员和庶民一起公用同一个祭祀社神的场所,在不同的地区皆有设立,如州社、都社、闾社等。这些地方的社祭场所都有一个鲜明特征,都是建立在郊野之地。

而据《礼记·郊特牲》所载“唯为社事,单出里;为隗射天,国人毕作”,从这段话中,不难理解到古人在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中,每一个家庭都必须有人来参加,在社祭活动中所需要的食物和补给等都会由民众提前供给好。而为了这么多人都可以参与祭祀活动中来,当然需要选择足够大的地方给人们祭祀。

而对于天子的祭祀,《礼记·月令》有载:“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句话是指在天子的祭社活动中,君王是会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检阅并提问,同时军队需要进行操劳和比试,最后要进行的就是田猎活动,在田猎活动中获得的猎物都会被用来作为祭祀祖先和社神的贡品。

而且祭祀社神一方面是为了酬谢土地之神养育种子结出果实,然后将食物分享给人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祈祷神灵来年保佑他们有更多的收成。而在祭祀社神的活动举办时,也是古人为数不多举行的大型聚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祭活动除了祭祀神灵以外,也成为了寻亲访友、男女倾心的绝佳场所。

迎春祭社的地方一般也不会离庶民等太远,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城镇的东郊外举行祭祀活动,在古代,东方往往有着紫气东来,初阳高升之寓意。所以东郊外举办迎春祭社再合适不过,在郑国春天的城邑东门在迎春郊游之时,常常可以看到众多青年男女出门踏青、聚会恋爱的场景。

而陈国则因巫风盛行,在春天时常常在东门外多有郊外祭祀活动,陈国的青年男女也会借着和亲戚长辈们出门看会之际,寻找之际的中意对象,祭祀活动的举行往往和男女之间的集会恋爱是同时进行。所以在《诗经·陈风》的记载中,只要是描写到祭祀时的诗篇基本也会与男女集会有关。

二、祭祀一方面安稳了人心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祭祀也成为人们休闲和集会节日

祭祀往往也是人们心灵寻找存放的行为,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竭尽所能的办法来娱乐神灵,表达心愿的礼仪。在象形文字中,祭这个字可以简单的看成是由“月”、“示”、“手”三个字组成的,用语言来表达就是用手捧着祭品以献给天上的神灵。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鬼神之说是异常坚定的,而在这些祭祀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都会选择贡献自己最心爱的物品。不过这种现象到了殷商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个时候的祭神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方式和规格。

对于神的不同,所需要献祭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有的时候需要的东西较为奇特,而在这些献祭的物品中,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古有太牢之礼,就是在祭祀时选择宰杀牛羊猪三畜来供奉神灵,这在古代是最隆重的祭祀方式,一般都是在古代帝王祭祀江山社稷或者天灾之祸才会用到这么高的礼节。

这也是为什么不进行单个祭祀的原因之一,在祭祀时所需要的物品往往都是人们互相出力才能够筹齐,在古代祭祀是一件大事,如果有物品不齐备或者物品有所损坏都会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对祭祀的看重,使得古人必须选择聚集性的祭祀,由此也成为了男女表达感情的集会。

而除了春社是一种大型祭祀外,在春天还需要举行一种祷高禖活动,因其举办祭祀的地方也是在郊区,所以高禖又被称为“郊禖”。祷高禖的目的是为了祈福给子孙,而在祷高禖之时,也给了青年男女相谈和交流的机会。

在神话故事中有一段“玄鸟不至,妇人不娠”,这里当然不能把玄鸟不来当做妇人不孕的真正原因。而是说明在玄鸟来临的这天,人们需要在郊野举行祷高禖来促使男女之间多接触,这样阴阳想和才能更有机会产子,可以说祷高禖在一定程度上也负担了男女会和以生子的重要作用。

对于平常的庶民而言,祷高禖是为了子孙后代和儿女之情,那对于天子来说,祷高禖又该如何做呢?在《礼记·月令》中有载“是月也,玄鸟至。……。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在这里天子会带领众多妃嫔祭祀高禖,祈求国泰民安。

三、祭祀活动的举行主要目的是祭祀神灵祈祷生活,作为衍生出的男女集会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最开始是处于母系社会,那个时候处于众多男性同时拥有同一个女子,很多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系社会时期的婚姻后来逐渐的从初级的女性为主的婚姻发展到高级的普那路亚式婚姻阶段,主要表现为不再是单一女性与男子成婚,而是由一系列兄弟跟若干数目的女子进行组建家庭。

而这样的婚姻,往往需要由大型的祭祀活动来予以支持,而这样的事件在出土的一些岩画或者彩陶盆上有所体现,例如在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就记录了人们在祭祀活动现场进行连臂舞时的生活场景,这标志着母系社会向着父系社会的在逐渐的转变,而婚姻形式仍然保留着群婚式的特点。

而在古时的也讲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种伴随着祭祀神灵而举行的男女之间相互认识和相爱的方式具有很高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在媒妁成婚中是为了遵循父母之命而在媒人的主持下通过规范化的程序而缔结,见证的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周围生活的人,夫妻和睦的生活主要依靠着道德伦理以及法律的规定来约束。

而在春祭这样的仪式和场合进行的男女互结秦晋之好,则是需要在天地神灵的面前进行缔结誓约,在这种情况下缔结的婚姻其约束的力量就是对古代神灵的敬畏和对违背誓约所带来的有可能出现的可怕天罚的畏惧之情。而在此基础上,违背誓约的一方,也需要受到来自族内人的厌恶和抛弃,更甚者还会受到被抛弃的一方的惩罚。

总而言之,在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婚姻发展确实有了一个巨大的跨越,也是新旧婚俗进行变化的重要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现如今的我们看来局限性很大,而先秦时期的这种通过祭祀来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旧婚配习俗展现了先秦时期在婚姻方面的自由。

而在祭祀活动中男女会和的这种行为也并非是多么凌乱不堪,只从出土的岩画和陶盆来看,是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程序性,而且先民在神灵的见证下缔结婚约举办婚礼的行为也是合情合理举动,在先民所具有的神授权的影响下,可以说这种方式在当时社会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祭祀活动的举行确实是为了祭拜神灵,祈祷在神灵的保佑下风调雨顺,而作为衍生出来的男女聚会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祭祀活动的举行确实有利于男女成婚的概率,为中国古时候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云顶】

参考文献:

《礼记·王制》

《诗经·陈风》

联系我们

白事通网站
客服主管微信